健康所系
性命相托
这句承诺
是杨磊的座右铭
也是她从医30余载
始终恪守的信仰
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(郑州市中心医院)风湿免疫科,清晨的阳光尚未铺满诊室,一位身形清瘦的医者已早早伫立在病房门口。她便是风湿免疫科主任杨磊。
2025年6月,欧洲抗风湿病联盟(EULAR)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开幕。杨磊受邀出席这一国际学术盛会,与全球专家共话风湿免疫学科前沿。
会上,一项关于中国自主研发的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的研究引发关注——《Ivarmacitinib对传统合成DMARDs应答不佳的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报告结局的影响:一项III期试验事后分析》。
作为该领域的专家,杨磊深入解读研究的背景、设计初衷与核心结果,为这项中国原创研究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。
“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,不能只盯着‘指标正常’,更要看到患者对‘生活质量’的渴望。”
交流中,杨磊强调,风湿免疫科医生需推动治疗理念从“以疾病为中心”转向“以患者为中心”,在追求“达标治疗”的同时,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、社会适应与长期健康管理。
她提出的“早期诊断、规范用药、长期随访、心理支持、患者教育”五位一体管理模式,为全球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。
杨磊的诊室里,总是挤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患者,他们带着焦灼与期盼而来,最终总能握着清晰的治疗方案,揣着重生的希望离去。
“让病人少花钱、看好病,是我从医至今最大的心愿。”这是杨磊挂在嘴边的话,更是她诊疗时的行动指南。
面对患者,她始终秉持“把钱花在刀刃上”的原则:只开对症的药,不选昂贵的药;检查力求精准高效,避免不必要的支出。
在她眼中,医者的“仁心”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藏在每一张精打细算的处方里,落在每一次为患者节省开支的考量中。
精湛的医术,是她守护患者的底气。
深耕自身免疫性与自身炎症性疾病领域多年,杨磊尤其擅长破解风湿免疫病中的“疑难杂症”与危重病例。
在她的带领下,科室成功诊断并救治了抗MDA5抗体相关皮肌炎、神经性狼疮危重症患者,开展肌肉骨骼超声用于风湿性疾病诊疗评估项目,让许多患者重获新生。
作为研究生导师,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青年骨干医师与研究生,多次获评优秀指导教师;她牵头开展的医教研大查房,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深度融合,成为年轻医生快速成长的“练兵场”。
在她看来,医者的传承,不仅是技术的传递,更是那份“患者至上”的初心延续。
千禧年前夕,杨磊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——远赴非洲厄立特里亚执行医疗援助。
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、未知的风险与艰苦的条件,她没有丝毫犹豫。
“医者的战场,从不止于熟悉的诊室。”
“非洲的热,比国内最湿热的南方更甚。”杨磊至今记得初到当地时的震撼。那里是疟疾等热带疾病的“重灾区”,医疗设备匮乏,药品供应紧张。
一天,一位居民在突然浑身发冷,高热不退,躺在床上痛苦呻吟。杨磊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,迅速判断为疟疾发作,当即采用带去的药物开展治疗。
一周后,这位硬汉重新站了起来,紧紧握着杨磊的手,用生硬的中文反复说着“谢谢”。
在非洲的日子里,杨磊常常走进附近村落,手把手教当地居民如何消毒河水、预防消化道疾病。渐渐地,“中国医生,太棒了!”成了村民们最常说的话,许多孩子还学会了用中文喊“你好”。
当援助期满,杨磊启程回国时,黑皮肤的朋友们拉着她的衣角泣不成声,一遍遍问:“你们什么时候再回来?”
这段在非洲草原上用医术与真诚浇灌的友谊,成了她医者生涯中最滚烫的记忆。
从医30余载,杨磊始终记得年少时看《白求恩大夫》的震撼:“那时就想,要做他那样的医生,把全部心血都交给患者。”
从非洲草原的简陋诊室到国际学术的璀璨讲台,从临床一线的救死扶伤到学科前沿的探索创新,杨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誓言。
在她身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医者的仁心仁术,更是一代中国医疗工作者跨越山海的使命与担当。
- 关注“郑州市中心医院”新媒体矩阵 -
官方微信
互联网医院
官方抖音
官方视频号
官方小红书号
官方微博
官方头条号
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
官方微信
官方快手号
精彩推荐
喜欢就奖励一个和“在看”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