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兰娟:我愿做 ICU 的一束光
愿做暗夜里的一点光
“2000 余本重症日记,这些不是文字,而是一条条生命,一个个家庭。”“人命关天” 四个字,始终深深烙印在徐兰娟的心中。
24 小时随叫随到,她是 “与死神赛跑,与死神开战” 的纯粹医者;对待病人柔情似水,科室管理雷厉风行,她是有情怀、敢担当的 80 后科室带头人;通透达观,乐于燃烧自己,她是重症患者心中的光。
徐兰娟,42 岁,中共党员,现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(郑州市中心医院)重症医学科主任,兼任医务科科长,是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导师 。其所在的重症医学科被评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、河南省重点专科。2020 年,徐兰娟被评为郑州市学术带头人;2021 年,成为郑州市名医第一层次培养对象;2023 年,被评为第四批郑州市政府津贴对象,荣获第六届 “温暖郑州十大民生人物” 称号 。她主持并参与研究多项科研项目,其中 3 项获科技成果奖,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30 余篇,包括 6 篇 SCI 论文,出版专著 1 部,拥有新型实用专利 3 项 。
她是榜样,让人心生 “长大后,我想成为你” 的向往。
7 月的一天,新密一辆公交车失控撞进路边房屋,造成多人受伤。其中,12 岁小女孩琪琪因重度颅脑损伤、严重颌面部损伤、多发肋骨骨折,被紧急送到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(郑州市中心医院)重症医学科抢救。
抢救的第三天,孩子父母来到重症医学科。看到面部肿胀变形、毫无意识的孩子,他们悲痛万分,内心充满无力感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坚持下去。孩子的痛苦如同一把利刃,刺痛着他们的心,他们多么希望能代替孩子承受这一切,可现实却如此残酷。
徐兰娟看着痛哭的妈妈,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。她再次仔细评估病情,迅速找到治疗方案。此后,徐兰娟吃住在科室,守在床边密切观察,不断调整治疗方案。96 个小时后,病床上的琪琪手指动了,这微微的一动,让所有人又惊又喜,笑着笑着便哭了出来。
5 天后,琪琪接受了气管切开手术;18 天后,琪琪苏醒了;1 个月后,她转出 ICU,到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;1 年后,琪琪复学了。她写信告诉徐兰娟,气管切开的疤痕很小,让徐阿姨放心,她会把这个疤痕当成医生颁给她战胜病魔的勋章,还说 “长大后,我想成为你”!
一年又一年,医者,是她的初心 —— 做一个有帮助、善安慰的纯粹医生。
危重患者躺在重症监护室里,大多时候意识不清醒,记不住经历了怎样的救治过程。而患者家属在监护室门外焦急不安,迫切想知道亲人在监护室里的情况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徐兰娟想出了 “写日记” 这个看似 “土” 却实用的办法。
65 岁的孟先生,高烧 3 天不退。来到郑州市中心医院时,孟先生已经休克,体温高达 40.7 度,多器官功能衰竭。徐兰娟主任带领团队一边全力抢救,一边仔细查体,果断下令:“患者病情进展迅速,1 小时内病原学送检,3 小时内完成限制性液体复苏。” 第 3 天,明确了病因;第 7 天,患者清醒;第 13 天,康复转出 ICU。孟先生女儿拿到了记录父亲救治全过程的危重症患者日记,上面记录着血液净化治疗、纤维支气管镜治疗、第一次睁眼、第一次下床、第一次成功走完 5 米…… 她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:“徐主任,再次见面我们不仅是医患关系,而是最有缘、最近亲的家人。这是郑州市中心医院 ICU 送给我爸爸的治疗日记,一份沉甸甸而又暖心的礼物。”
自 2016 年开始,科室每天都会为每位患者拍照,用文字记录康复情况。家属通过图文了解病人状况,患者康复后也能清楚知晓自己是如何经受生命重塑的过程。就这样,2000 多本 “危重症患者日记” 承载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,兑现了无数对患者的诺言。八年来,这一举措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,被评为郑州市中心医院十大品牌服务项目之一。
徐兰娟总说:“患者来到重症医学科就像走进了暗夜,而我愿做一道光,不断照亮他们。”
重症医学科,一个离死亡仅一步之遥的科室,是一个与死神赛跑的地方,也是离生存最近的科室。在医院所有临床科室中,它显得格外 “特殊” 与 “神秘”。一墙之隔,墙外是忧心焦虑的家属,墙内是与死神作战的医护人员和患者。这一墙之隔,是生与死的距离,承担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。在这里,徐兰娟和她的团队拼尽全力、分秒必争,凭借最科学的治疗理念、最先进的医疗设备、最温情的医疗服务,将那些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合力托起,让阳光照亮前行的道路。他们初心不忘,一直在救死扶伤的路上奋勇前行。
她时刻准备着,奔赴下一个战场……